在日常生活中,谁没有遇到过心理上的困扰呢?当心情不好时,有些人会选择找朋友倾诉,有些人则会选择和心理咨询师聊聊。那么,心理咨询和朋友聊天有什么区别?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
设置有差别
心理咨询的既定设置
心理咨询不是随随便便地聊天,它有明确的设置,包括咨询目标、地点、时间和费用等。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温馨的房间,咨询师微笑着迎接你,这里没有他人打扰,只有你和咨询师自由对话。这种专业的环境、明确的时间安排和既定的目标,让你可以在一个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中敞开心扉。
朋友聊天的自由随意
朋友聊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限制。可能是在咖啡馆里,和朋友一边喝咖啡,一边吐槽老板的奇葩行为;或者是坐在沙发上,抱着爆米花看电视剧,同时和朋友随意聊聊心事。这种随意和自由让人放松,但往往难以解决问题。比如,你失恋了,朋友可能会说:“走,咱们出去玩!”虽然这能暂时转移注意力,但心里的痛并没有真正消失。朋友的安慰可能像是止痛药,能暂时缓解痛苦,但无法治愈伤口。
2
术业有专攻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
心理咨询师不是普通的“情绪垃圾桶”,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掌握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技巧。心理咨询师能识别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情绪、抑郁情绪、适应问题等。
当你感觉自己总是莫名其妙地紧张时,心理咨询师会对聊天内容抽丝剥茧,帮你找到紧张感的来源,然后教你一些放松的小技巧,让你在关键时刻冷静下来。当你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心情郁闷时,心理咨询师会帮你剖析压力背后的原因,甚至会用一些有趣的小练习,如“压力管理画图”,让你把焦虑的感觉画出来,或者教你一些呼吸放松技巧,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减轻焦虑。
朋友聊天的非专业性
和朋友聊天时,更多是获得朋友情感上的支持,可能他们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提供的建议通常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虽然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比如,你因为工作上的问题感到沮丧,朋友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说:“没事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
保密性与安全感
心理咨询中的隐私与保密
心理咨询中的隐私和保密非常重要。心理咨询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这意味着,你在咨询过程中分享的所有信息,都不会被透露给他人,除非涉及法律或其他紧急情况。这种保密性能让人感到安心,从而更开放地探讨个人困扰。
朋友聊天中的隐私问题
朋友聊天时没有专业的保密协议,信息泄露的风险较高。朋友之间的对话可能会被不小心透露给其他人,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增加你对隐私保护的担忧,从而选择不在朋友面前过多暴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4
客观与主观的碰撞
心理咨询的客观性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客观,不会夹带个人情感或偏见,不会影响对你的判断和建议。他们会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帮助你看清问题的本质,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这能够让你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从情感角度看待。
朋友建议的主观性
朋友往往带有个人的情感和立场,他们的建议有时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通常来说,朋友往往会站在你的立场和你一起吐槽他人,反而让你进一步忽视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朋友的建议虽然出于好意,但未必一定适合你的情况。
5
中心各有不同
心理咨询以来访者为中心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在精神动力学咨询中,咨询师不会自我暴露很多,更不会因为好奇心而不顾你的利益进行问话。咨询师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健康。比如,你因为童年的家庭问题导致现在的人际关系困扰,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探讨过去的经历,理解这些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行为模式,并找到改变的途径。
朋友聊天“主角”随机
朋友聊天时,焦点可能会无意间转移到他自己身上,或者出于好奇心问一些不合适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对话的有效性。比如,你在倾诉感情问题时,朋友可能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感情经历,虽然这可能对你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可能让你感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6
关注点有深浅
心理咨询中的隐藏信息
心理咨询师不仅关注你的言语内容,还会通过观察你的行为,帮助你发现潜在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不仅听你在说什么,还会关注你话语背后没有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你的非言语信息,比如你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朋友聊天的表面交流
和朋友聊天时,他们更多是通过分享和共鸣来提供情感支持,而不是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比如,你跟朋友抱怨自己的父母时,朋友可能会附和你的观点,但不会像咨询师那样引导你深入思考背后的情感和认知模式。
最
后
心理咨询和朋友聊天虽然在提供情感支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需要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也可能在某些时候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朋友聊天,倾诉和交流都是重要的情感需求。在不同情境下选择适当的支持方式,都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本文源自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项目编号:JKKPZX-2023-B21。
作者|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 刘洋
编辑|李君栾兆琳
审核|余运西
欢迎扫码订阅2024年《大众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