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截至10月23日,《志愿军:存亡之战》(下称:《志愿军》第二部)票房已经突破11亿元大关。这让该片足足领先前作超过2亿元票房,也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结束后首部进入10亿量级的项目。
市场表现和观众口碑已经足够佐证这部作品的优异,而在票房、口碑之外,《志愿军》第二部的脱颖而出也让沉默许久的主旋律电影重新“活”了起来。
在年轻观众审美变迁、愈发难以掌控的当下,这部影片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主旋律叙事依旧充满吸引力。
支撑低迷影市
《志愿军》第二部可以说是今年国庆档为数不多的白马影片。但平心而论,最初行业对这部影片的市场预期是有限的——或是由于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同质化程度增加,又或是由于观众对主旋律选题的逐渐“祛魅”,一个客观事实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市场表现的确处于下行状态。
即便是《志愿军》三部曲,其系列首部作品《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去年国庆档上映时也仅撬动了8亿 票房。在续作项目普遍难及前作的市场环境下,《志愿军》第二部能够打破常态,已然超出了行业预期。
这背后的首要原因自然还是来自影片的高品质。
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志愿军》第二部并未将叙事重心完全放在宏大叙事或是对战争大场面的描绘上,而是利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战争年代的平凡个体。
正如影片片名,这些我们或许至今都很难记住的年轻人们用血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他们的昂扬斗志、他们的纯真朴素,展现出了独属于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鲜活气质。这些人的形象也成为了观众情绪共鸣的连通点,令《志愿军》第二部成为了一部后劲极大的影片。
与此同时,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志愿军》第二部的社媒热点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走向。
在微博热搜榜单上,涌现了不少“主旋律属性”并不那么浓厚的话题。譬如全片最出彩的角色李想扮演者朱一龙,原本也是自带粉丝基础的热门演员。这次新片上映有不少观众原本是为了支持他的新片慕名而来,却收获了远比“粉丝电影”更深切的共鸣,让人们不由自主为角色而非演员流连。
当然,也有不少普通观众在观影前对片中青年演员们印象鲜少,却同样能在观影后留下了深刻印象,主动在社交平台上交流感想。人们怀着不同的观影期待走进影院,却相同地收获了跨越几十年的共情,甚至拾起了对那段历史的探知欲。
而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观影,并加入社交平台的讨论。这部影片的价值也就进一步地被发掘了出来。
由于上游供给侧的产能下降,今年电影市场长期处于缺新片、少好片的状态之中,自暑期档结束以来,市场已经许久没有诞生过能够提振大盘带热市场领跑影片。在低迷的电影市场中,每一部高票房高口碑项目都难能可贵,表现超预期的《志愿军》第二部,便是这样的存在。
主旋律从未被抛弃
在我们看来,《志愿军》第二部最宝贵的是打破了之前行业中“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祛魅”的刻板印象。
尽管前作市场表现并不那么突出,即便近两年已经鲜有主旋律电影能够成为市场焦点撬动高票房,甚至整个电影市场都处于低迷的大环境中,但没关系,电影观众仍然会给这种类型充分的肯定。
《志愿军》第二部也并非孤例。
在电影市场还因不可抗力因素深陷不确定性之时,《八佰》和《长津湖》系列等优质项目通过将战争类型元素与主旋律选题的融合,获得了来自观众的广泛好评;9.3分豆瓣神作年代剧《觉醒年代》,也借助大量高光桥段成为无数观众的年度记忆。
还有通过迷影叙事解构主旋律选题的《革命者》、以新鲜选题取胜的《万里归途》,很多优质主旋律影视作品都能表明,只要能够创作出真实动人的好故事,国人的爱国血脉便会一次又一次地被这些影视作品点燃。
现在,《志愿军》第二部的口碑票房双收也足以再次证明,主旋律电影依旧拥有市场。
我们无需对主旋律内容带有别样有色眼镜,题材从来都不是主旋律电影被抛弃的原因。
而此次的《志愿军》第二部,除了在市场层面带来积极作用外,亦能够让行业对主旋律电影重拾信心。正是这部电影的到来,让行业重新看到主旋律电影依旧拥有可观的市场空间,观众需要主旋律电影,从业者也有了继续深耕这一类型题材的理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英雄记忆
透过这一层,《志愿军》第二部亦再次凸显了一部优秀主旋律影片更深远的社会效益。
所谓主旋律电影,最核心的作用便是传递主流价值观。
但在创作过程中,宣教属性往往也会成为导致主旋律电影缺乏娱乐性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影片的可看性,近年来行业主流的创作方式是将商业化元素与主旋律属性相结合。例如叠加战争类型增加爽感、插入悬疑类型丰富趣味性,亦或是利用小人物叙事增进观众共情。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片,总能在尽可能不影响商业属性的前提下体现宣教功能。在《志愿军》第二部中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抗美援朝对于年轻一代人已经是过于久远的历史,观众们无从接触当年奋战的先烈、也缺乏足够“年轻”的影视作品来勾起年轻人对历史的求知欲。《志愿军》第二部恰恰能够补全这部分空白。
这部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一批在那个年代投身战场的年轻人身上。青年演员们的演绎和剧作层面对战士角色的聚焦让这个有些年代距离感的故事也有了现实题材才能给到的强烈情绪共鸣。而选题本身也依旧具备了主旋律电影应有的宣教属性。
这让《志愿军》第二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年轻人的历史虚无。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仿佛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而在演员生动演绎和丰满故事的吸引下,也有不少年轻人在看完电影后萌发了继续走进历史的兴趣。
譬如故事核心角色李想,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理想”青年化身,他的一腔热血、勇敢无畏是抗战时期广大有志青年的缩影,是这部影片最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角色;妹妹李晓则是抗战年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她生在旧时代长在新中国,有思想抱负,亦能在战场上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打动了很多女性观众。
兼备了戏剧性与真实性的孙醒也意外收获了很多小朋友们的喜欢。孙醒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较全面,在一众志愿军战士中显得异常吸睛。而当观众们进一步了解纪录资料,也能惊喜地发现历史中更多真实的“战神级”战斗英雄的存在,在不经意间达成历史与影视作品的共振。
老一代观众们听着邱少云、董存瑞的事迹长大,新一代观众则通过更多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跨越时空找寻共鸣。从《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到《志愿军》中的志愿军战士们,这些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就像是抗战年代无数英雄们的小小缩影,已然成为了拉近年轻观众的一座坚实桥梁。
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志愿军》第二部的成绩证明了,行业依旧能够谱写好英雄记忆,主旋律也依旧拥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