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讯 《志愿军》:自古二部出佳作?俺也一样!
首页 影视资讯 电影资讯 《志愿军》:自古二部出佳作?俺也一样!

《志愿军》:自古二部出佳作?俺也一样!

2024年10月1日刊| 总第3741期

无论是电影圈还是游戏圈,系列化IP(尤其是三部曲)里的第二部,经常会诞生口碑佳作,甚至是传世经典。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其中第二部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豆瓣评分高达9.2分,IMDb评分9.0

因此,影迷也更习惯称这套三部曲为“黑暗骑士三部曲”。

此外,影史上非常出名,后来成为该系列代表作的第二部还有: 《异形2》《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终结者2》《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疾速追杀2》《醉拳2》《教父2》《蜘蛛侠2》《美国队长2》等。

即便尚未完成三部曲的某些系列,第二作也已经展现出了超越第一作的口碑,比如: 《战狼2》《流浪地球2》《沙丘2》等。

游戏圈也有类似的现象,更是流传着“ 自古二代出神作”的说法。这,难道是一种玄学吗?

01

系列第二作容易出成绩,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前作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绩,往往为第二作带来更充裕的资金,从而可以在硬件配备、演员阵容、拍摄周期上实现大幅度的升级。

这种感官体验上的升级非常直观,很容易转换为映后打分的升高。比如《流浪地球2》对《流浪地球》的升级,几乎达到了全方位。

其二,很多系列作的第一部能一鸣惊人,凭借的是崭新的世界观或强烈的个人风格。观众对新鲜事物的审美热情,遵循“事不过三”原则。也就是说,通常要到第三部才会开始出现审美疲劳。第二部一般不会。

像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和山姆·雷米版《蜘蛛侠》三部曲,都是第二部时口碑上升,第三部时口碑下滑。如果系列继续开发,审美疲劳会越来越严重,比如“异形系列”“终结者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后几部,口碑都变得非常糟糕。

其三,第二部有机会对前作进行经验总结,改善前作的不足,放大前作的优点。这个工作有时候是创作者自己完成的,有时候是通过更换创作者来完成的。

国庆档上映的《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存亡之战》)就属于这一类。通过叙事策略上的调整,本作对比前作《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雄兵出击》)有明显的观感提升—— 更聚焦、更真切、更临场、更舒适。

02

张珂编剧、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三部曲是一个整体项目,但是具体到其中的一部,还是会有重心上的不同。《雄兵出击》作为系列开篇,给人的感觉是气势恢宏、群星闪耀。多线叙事铺展开的是巨幅画卷,是中华儿女群像。

这部电影虽然后来得了些奖,但票房未达预期,豆瓣评分仅为6.9。可以说,《雄兵出击》的创作“调”起高了,并没有贴近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

时隔一年,承上启下的《存亡之战》再度降临国庆档,视角明显下移。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出现,最高层级就到彭老总;张颂文饰演的伍修权、章子怡饰演的唐笙也只出现在了闪回镜头中。

虽然片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形式感强烈的镜头,但整体而言好看了不少,甚至有些处理手法还颇有惊喜。

03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即便没看过《雄兵出击》,也一点儿不妨碍看《存亡之战》。

《雄兵出击》讲到了入朝作战的第一、二次战役。在时间线上,《存亡之战》并未紧紧地接续前作,而是跳到了第五次战役后期的铁原阻击战。

这就有点儿像早期的“蝙蝠侠系列”“蜘蛛侠系列”,不玩宇宙时间线,只是每作给主人公设计不同的强敌。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看。

《存亡之战》对人物的诉求显然更高,做到了人物和人物关系在本集内部闭合。

本片共有三组人物。分别是李想(朱一龙 饰)、李默尹(柏青 饰)、李晓(张子枫 饰)组成的李家三口亲情线,孙醒(陈飞宇 饰)、杨三弟(张宥浩 饰)、杨传玉(李卓阳 饰)组成的年轻战士成长线,以及吴本正(朱亚文 饰)和张孝恒(欧豪 饰)组成的专家战士互助线。

专门加入的开头段落,就是为了铺垫李家三口的亲情线。而年轻战士的成长线、专家战士的互助线上如果遇到需要交待的前情信息,都会通过适度的闪回镜头给到。

观众对人物心理、人物关系、人物情感的认知,在本片内就能完成,不至于留有疑问。这三条线在影片里都是完整的、闭合的。

04

其次是三条人物线都聚在了铁原阻击战这一场战役之中,不再需要多线叙事,杜绝了空间跳跃带来的临场感断裂。

《存亡之战》总时长144分钟。铁原阻击战之前的铺垫段落大概40多分钟,一方面梳理了三条人物线,一方面交待了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当时所处的战局形势。

影片用军事地图配上动画和解说,简明扼要地把朝鲜战场的阶段性进展呈现给了观众。铁原阻击战在时间节点上和空间节点上的重要性,的确体现出了“存亡之战”的分量。

这场战役也并非一场独立的战斗,而是有着丰富的阶段和层次。我们都知道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优势是兵力总数多、劣势是军事装备差。游击、奇袭、包围等战术是主流。

而铁原阻击战,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5万将士与近5万“联合国军”的正面硬刚。人数少、装备差、面对面,还没有后方的火力支持,把即将到来的这一仗营造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戏剧张力一下就出来了。

防,要有层次地防、有侵略性地防。火速修建两道防线,纵深上的层次带来了战斗开打后的空间弹性。我方并不是一味死守,而是根据战场形势,适时地以攻代守。最后守住阵地的,不再是弹尽人绝后的同归于尽,而是一招釜底抽薪。

防,还要有技术含量地防。片中特别描写了军工专家吴本正在修筑防御工事时进行的指导。我们缺少有效轰杀坦克的武器,却可以在战壕、水坑里作文章,给坦克“下套”。

战前的准备在战时一一奏效,中国观众难得地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里收获了爽感。

当然了,传统戏份并不会缺席。悲壮的牺牲在敌方一轮轮的进攻下不断上演。战场一步步从残破变得更为残破,战斗一次次从惨烈变得更为惨烈。

总之, 战争片最核心的战争戏份,在《存亡之战》里,是牛的

05

最后,在涉及到一些老话题的时候,主创还是能找到新的表现手法或切入角度。

比如如何表现志愿军装备差这件事。大部分同题材影视剧,就直接在战场上、战斗中去直观体现。而本片却设计了一场文戏。在铁原阻击战开打前,吴本正把一线战士组织在一起开会,收集关于国产仿制武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角度切入进来,气氛上就有点儿文绉绉的,很是新鲜。当战士们一条条意见反馈给吴本正,“抵近攻击”这个词先后出现了两次。一次破壳一次戳心,但凡中华儿女,都承受不住这两波冲击。

再有就是年轻战士的成长线。以前写新兵成长,大都是老兵带新兵。本片里年轻战士的塑造,更多的是向内挖掘。孙醒、杨三弟、杨传玉三人的成长,都是对曾经的自己实现了超越。三人间的相互激励,也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语境。

这得益于《志愿军》一开始就进行了三部曲规划。年轻战士的成长线可以阶段性地埋在三部电影里,空间一下就大多了。相信在第三部里,年轻一代战士将担起重任。

06

虽然《存亡之战》的预售票房和网络累计曝光量,均未能在国庆档10部新片里拔得头筹,但是 正式上映后票房一路看涨

昨日上午,猫眼专业版预测其单日票房为3800万,下午上调至4200万,而到了晚上则再度上调至4600万。其最终的票房成绩也是不负众望,落在了4634.19万,上座率13.2%,场均人次20.6,为国庆档打响开门红。

今日,国庆档10部新片全部上映后,《存亡之战》依然以22.7%的排片占比高居第一。重振电影市场的重担,它责无旁贷。

看来,只要创作者不犯轴、不偷懒、不躺平,三部曲的第二部,还真是容易出佳作。这,不是玄学。

文/满囤儿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电影频道佳片精彩连播!
下一篇
国庆喜剧《熊猫计划》今日上映 双国宝献礼假期先笑为敬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