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刷《长安三万里》,才发现这些值得反复品味的东方美学细节
文/叶秋臣
好的电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
有独特的色彩,有巧妙的构思,有动人的旋律。
《长安三万里》,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东方美学盛宴。
直到二刷后,我才发现其中居然蕴含着海量的东方美学元素与细节,不禁感慨此片当真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竟可以做到令观众们温故而知新,实属难得之作。
这部电影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让观众跟着故事的讲述,也体会了一次朝代的由盛至衰。
片子还向大家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风貌,长安的繁华,扬州温柔乡,还有辽阔的塞北,尽收眼底。
在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和气度,比如高适在岐王宅里表演的枪法,以及李白教授了好友源自中国春秋时代的相扑。
另有比武的戏份也相当出众,像是李白和高适初遇的刀兵相见,裴十二和高三十五的剑枪对决,皆是相当精彩。
影片中还出场了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张旭,连同王维的琴,唐朝文人们酷爱的围棋,以及吴道子的画,便是将“琴棋书画”这四个风雅文艺之事都凑齐了。
就连人物的配饰,乃至衣服上的花纹,都是精益求精,细心雕琢而来。
像是李白的圆领袍花纹,叠谢和乌合六皮靴,还有高适身着明光铠甲胸前的两块铜镜,以及双带扣皮带花纹等等,《长安三万里》满满的都是细节。
此前叶秋臣写过另一篇文章中讲过,电影里曾多次提及高适关于“以退为进”的思想。开篇是弃城退往泸水关;然后吐蕃人逃了他说不必追;接着是他在投军后说“退军,比起进军凶险多了”。
以退为进,那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
而李白提到的“以虚御实”,更可以联想到中国唐代道家学者李筌在《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说的“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
如今想来,又何止是说的相扑之术呢?
还有叉手礼在不同人物之间的顺滑切换,礼仪这方面也做到位了。
老祖宗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写不尽,也写不完。
我只觉得《长安三万里》二刷都不够,要三刷四刷甚至N刷之后,才能理解到一丝皮毛而已。
这是一部将东方审美发挥到极致的作品,越是细细咂摸越是能够品出个中独特的滋味。
仿佛霎时间让人回到了那个大唐群星闪耀的时代,回到了那个有酒有诗有画的盛世长安。
1.《长安三万里》,就像一幅色彩分明的画
这部作品对于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
电影呈现的画面里,多以红黄、青绿、蓝黑三种色调为基础,分别对应了不同阶段里人物的心境和状态。
红黄色调多数用来表达角色之间相处时轻松明快的风格,也是用来装点大唐盛世繁华和昌盛的主要元素。
比如金碧辉煌之下的曲江宴,李白身着红色官服,正在潇洒恣意地吟诗饮酒。
比如岐王宅里坐着的玉真公主,是红衣再配以金灿灿的装饰物。
比如舞姬在扬州的船只上跳的柘枝舞,黄色的裙摆映着两岸边红粉色的花,令人赏心悦目。
比如繁华盛时的长安,都是红墙黄叶,格外鲜亮。
这就与大喜时人们偏爱红黄的道理是相似的,开心热闹又愉悦的地方,电影多数选用了此类色彩作为辅助。
青绿色调,则主要用来描写人物洒脱恬静的内心活动。
其中高适回到老家后默默耕种,身边是青山绿水。
李白吟诵《早发白帝城》时,他表现出刚被大赦后的超然豪迈,船下则是碧色的湖面,两岸是郁郁葱葱的草木。
而蓝黑色调则多适用于灰暗烦闷的人物境况。
像是那个李白向高适提及自己孑然一身并不复曾经的晚上,便是在蓝黑色的夜空下做出了这首《静夜思》。
裴十二自述身为女子报国无门,亦是相似的情境。
高适用黑木炭在诗板亭写下“美人帐下犹歌舞”时,泛着光的苍穹亦是蓝黑色。
漫天飞雪,映着昏暗的微光。
观众更能够感受到在这个暴雪的黑夜之中,高适的绝望和彷徨。
《长安三万里》运用色彩精准地传达了人物的心理,还不仅仅限于前述的内容。
白日里多是明媚爽朗,大家都意气风发。
夜晚中多是伴有忧思,困境里穷困潦倒。
在对比强烈的风格之下,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东方美学视觉冲击。
2.《长安三万里》,就像一首起承转合的诗
电影里关于画面构图和叙事框架的设计,仔细想想也有许多巧思包含其中。
如片中偶尔穿插的水墨画,每一幕都散发着极致的中国传统东方美学之光。
另外还有作品片尾的卷轴,是缓缓展开后从右向左来看,这是古人才有的阅读习惯,电影制作过程中竟然连这些细节都顾及到了。
东方美学重在写意,不似那种平铺直叙的惨白。
做诗,需有意象。
《长安三万里》中,扬州之行就有落花随流水的设计,暗示李白、高适和裴十二等人,也都是被命运和时势推着走,只能无奈随波逐流的相似境况。
李白和高适最后一场相扑安排在黎明破晓之前,寓意此时离开的高适不仅要迎接新一天的太阳,还正要去开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诗词也大多是以意象的形式来展开的,而并非仅仅只是单纯的背诵而已。
像《静夜思》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李白手中的酒映着天上的那轮皎皎明月,有感而发才写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创作诗的人,是诗人。
在电影中,我们一口气看遍了唐代的高配创作天团和各路英雄豪杰。
李白、杜甫、王维、高适、贺知章、王昌龄、岑参、崔宗之、常建、吴道子、裴旻、岑勋(岑夫子)、丹丘生、李邕、李琎、张旭、李龟年、郭子仪、哥舒翰等等。
这些过往只用文字来描述的人物,顿时都变得鲜活起来。
他们为今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诗词了。
除了片中出现的48首作品外,其实还有一首诗隐藏得相当巧妙。
那便是这部电影本身。
《长安三万里》就像如一首长诗。
娓娓道来,起承转合,恰到好处。
3.《长安三万里》,就像一曲宛转悠扬的歌
一部好电影,合适的配乐必不可少。
有歌亦要有舞,两者自是相辅相成。
在《长安三万里》中,你能看到妙龄女子伴着鼓点跳起柘枝舞,李白为已故之友唱诗,王维在岐王宅里为玉真公主抚琴,黄鹤楼中歌舞不休,歌姬唱着李白的《采莲曲》,高适失落时望见美人帐下犹歌舞。
此片居然可以奏出如此动人的旋律,妙哉。
除了片中的歌舞外,《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首歌,婉转悠扬。
唱的是人的命运,唱的是高适和李白等人身世浮萍的一生。
曲终人未散,仍在回味中。
电影虽然映毕,但我却迟迟难以彻底抽离自己。
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