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徐峥新片《逆行人生》获得了和它的品质基本匹配的结果,电影既不太假也不太真,既不太悲也不太喜,口碑、票房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它像是一个优缺点都有的产品,你很难苛刻地批评它,也很难无条件地赞扬它,最后只能说,还行。
既不太假,也不太真
《逆行人生》的优点是很明显的,擅长喜剧的徐峥虽然转向了现实主义,但他把做类型片的技巧都熟练地用到了这部现实题材电影中,让故事变得强戏剧性、快节奏,观感一点都不闷。
电影一开场,徐峥就用几个强调时间和行为的日常生活镜头,加上快剪辑,制造出一种中产家庭的紧迫感,为他即将面临的突然失业做好了铺垫。
开始当外卖员后,电影的节奏更加紧凑,因为就剩下这一条主线,而外卖员跑单要跟时间赛跑,这个职业本身的紧迫感自然提升了叙事的效率。而且,这是一个进阶的过程,从新手到“单王”,这是励志类电影常用的能带动观众情绪,引发高潮的“竞赛”模式。
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了徐峥作为成熟类型片导演非常强的目标感。为了剧情上的高浓度,他把所有单独的个案事件都集中在了人物身上。
主角高志垒又是中年失业找不到工作,又是有糖尿病,又是投P2P暴雷,又是背着高房贷,又是让老婆当全职太太,又是父亲突然得重病,又是女儿要上国际学校,又是为找工作被黑中介骗钱……所有悲催的事情他都遇到了。
几个配角的设置也目的明确,他们身上的代表性和戏剧性加满,老扣各种扣是要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治病,大黑拼命跑成为单王是为了还债,单亲妈妈晓敏努力跑外卖是为养带在身上的孩子,精神小伙杨大山赚钱是为了娶到他爱的女孩。
其他配角也都在精准地为叙事服务。裁高志垒的HR像是一群没有任何同理心的泼皮无赖。那个黑中介不仅是骗子还嘴欠,就要故意挑衅高志垒“你找不到工作就去跑网约车、送外卖啊!”他送外卖时遇到的顾客,都是刁难他的,要么态度傲慢地让他扔垃圾,要么骂他“活该一辈子送外卖!”回原公司送外卖,老同事们都要故意调侃和嘲讽他一番。
这样的戏剧性事件大集合,让《逆行人生》既有了现实主义电影的质感,也有了商业类型片的节奏,可以说鱼和熊掌要兼得。
可也正因为这样的功利性、极致化的叙事方法,让电影变得有些失真,现实力度打了折扣。
以上任何一个事件和人物行为,几乎都能从社会新闻事件中找到原型,你并不会觉得它是虚假的。但当它们全都被揉进一部电影里,被安插在一个主角身上及他周围的人身上,就会显得用意明显,让人物不再那么可信。
既不太悲,也不太喜
在社会表达上,电影实际上设置了三个阶层,最明显的,一个是高薪码农中产,一个是送外卖的社会底层,还有一个不明显的,就是最后才露面的吃馒头的资本家。
故事的主线是在讲一个新手外卖员的跑单和进阶,似乎在向观众科普外卖员的生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外卖员的故事,它的主角应该是中产,是脆弱的中产阶级,因突然失业带来的阶层滑落和焦虑,这是有现实性的,也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共鸣。
外卖员,只是中产跌落后,快速维生的一种低门槛手段,他也可以是网约车司机,也可以是快递师傅,也可以是保险推销员,也可以是超市理货员。
而中产程序员和底层外卖员一样,都困在系统里,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随时可能被系统淘汰。高志垒在公司被自己开发的系统最终优化掉了,跑外卖后,作为新单王的他降维打击,又开发了一个能让外卖员跑更快的小程序’“路路通”,这个小程序不知道最终是不是又要将他优化。决定权,在于和伟演的资本家手上。
这是最值得讨论的,也应该是电影要展示的现实,和追问的问题,作为普通人,“我们已经够努力了,所以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对吗?”如果还没有更好的生活,是不是意味着努力没用了?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可电影没有给出这进一步的追问,造成经济下滑,中产降级,竞争加大,狼多肉少局面的原因被略过,关于系统、算法、阶层的问题也都被隐去,聪明的徐峥把重心由社会转向了个人,后面变成了单王争霸赛和温暖现实主义。
终于成为单王的高志垒意识到,房子并不是底线,家才是底线,于是卖了大新房,换了老破小,一家人其乐融融起来,生活又充满了幸福。
电影的主题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向下掉落的中年男人的自我治愈。你看,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逆境的,看看那些过得比你更惨但还在努力活着的人,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们已经最够努力了,我们要认可自己,我们值得被尊敬。
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改变心态,接受现实,甚至苦中作乐,最重要。
说不定,还能逆风翻盘。谁知道最后大佬那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在暗示什么呢?说不定是被赏识,又重返中产,甚至做上资本家呢?
徐峥这种在结尾暧昧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很精明了。
身感被系统控制的观众可以相信,高志垒将被困在又一个他亲手打造的系统里,挣扎着,苟活着。对生活怀有信心的观众可以相信,高志垒通过改变心态和不断努力,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这就是徐峥在《逆行人生》这个现实题材项目上的隐晦平衡术,既不太假,也不太真,既不太悲,也不太喜。这是一种和稀泥的现实主义,也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