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陈思诚过去的成功,几乎全都吃到了题材和类型化的红利。
《北京爱情故事》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剧影联动、IP这些如今已成烂片重灾区的概念。
《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悬疑混搭喜剧,在当年还属于新鲜的玩法。
《误杀》系列、《消失的她》、《三大队》,都是风格极致的强悬疑、犯罪、刑侦类型。
到《解密》,陈思诚试图远离陈思诚,不再那么追求类型上的极致化,也不再那么注重题材的大众性和下沉市场。他把重心放在了追求创作上的作者爽感,试图求新求变。
但与此同时,商业上屡获成功的陈思诚又有烂熟的产品经理思维,他不可能花大钱去拍一部纯作者向的文艺片。
这就变成了,《解密》既想要有深度,有腔调,又想要够通俗,有观众。于是,陈思诚用华丽的手段去包装一个人物传记故事,硬是把一部小片拍成了大片。
这种做法,往前看有诺兰《奥本海默》口碑票房双收的成功案例。
可惜的是,《解密》不是中国的《奥本海默》。豆瓣评分一降再降到了6.4分。上映16天票房3.2亿元,日排片只剩1.5%,猫眼专业版给它的预测票房也一降再降,降到不足3.5亿元,最终投资方约1.2亿元,可能覆盖不了制作、宣发成本,面临亏损。
不是陈思诚
从口碑看,《解密》的起势并不差,刚在豆瓣开分时的评分仅次于《唐人街探案》,在陈思诚导演的六部电影作品里是评分第二高。
正式上映前的营销、点映及首映阶段,提前看过片的业内人士把这部电影夸上了天,这种夸主要集中在类型创新、视听升级、走向国际。
营销上,宣传方也一直在渲染电影的与众不同、大片气质。
客观地讲,在国产片里,敢这么花大钱去拍一个传记类型,以前确实没有过。已经在商业上证明过自己的陈思诚有勇气,也有底气,还有自信,敢这么干。
《解密》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讲的是特殊年代一个数学天才破译密码的故事。
如果按传统类型片的拍法,这应该是一个谍战片,里面所应具备的悬疑、烧脑、惊悚、动作这些元素,都是陈思诚熟悉并擅长的。
但陈思诚显然有更大的野心。
他用采访和讲述的形式,把这部电影包装成了一部传记片。
不同于强故事性的谍战片,传记片是以人为核心的,是写人的电影,围绕着人,还可以展现一个时代,书写一段历史,拍好了,是有史诗价值,可以留名影史的。
可传记片也有它的局限,因为强调纪实性和真实感,忌狗血,戏剧冲突很难做到很强,这就拉远了它和普通观众的距离。
陈思诚找到了他的妙法,用视觉奇观来把它打造成一部赏心悦目的商业大片。
《解密》小说的主人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为他破译密码不光靠数学,还靠做梦。梦境,是可以视觉化的。
于是,陈思诚把主人公的梦境无限放大,用绚丽多彩的视效和强节奏的音效来增强观赏性,达到让电影接近大众的目的。
从商业逻辑上讲,这很不像观众眼里会“投机”,会把握风向的陈思诚,因为这种题材和类型的创新有很高的风险,并不安全。
能看出来,陈思诚是把《解密》当作一部有追求的大片在做,舍得花钱请幕后大咖,也舍得花钱置景、做特效。
摄影指导请了拍过《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匹夫》《军中乐园》《摆渡人》《妖猫传》《无问西东》《八佰》《1921》等片,被称为“光影诗人”的曹郁,全程用昂贵的IMAX摄影机拍摄。
美术指导请了做过《英雄》《十面埋伏》《道士下山》《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大军师司马懿》《如懿传》《上阳赋》《觉醒年代》等电影和剧集的韩忠。
原创音乐请了为《终结者:创世纪》《攻壳机动队》《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碟中谍6》《双子杀手》《绝地战警:疾速追击》《黑寡妇》《明日之战》《黑亚当》《龙与地下城》《阿盖尔:神秘特工》《碟中谍7》作过曲的洛内·巴尔菲和为《蝙蝠侠无极限:怪兽来袭》《超人:明日之子》作过曲的凯文·里普尔。
这些豪华配方确实有效,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都看到了陈思诚所下的功夫,也由此稳住了《解密》票房和口碑的基本盘。
在作者表达上,陈思诚也在更向内地输出自己来自真实生活的感受,即人们受困于各自的“笼子”,各有各的无奈。容金珍这个天才,在命运面前,看起来似乎有自己的选择,但更多的其实是被时代推动、裹挟。
还是陈思诚
可陈思诚毕竟是陈思诚,他是个商业导演,需要市场认可,需要票房回收,《解密》的深度也就仅限于此。
麦家的原著里,容金珍最后疯了,你很难明确地定义他是个英雄,还是个悲剧。
这个人物,如果往深了挖掘,他和时代的关系,他内心的复杂、冲突,他的命运悲剧,不亚于奥本海默。
可这又不是陈思诚热衷的方向,他要拍的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的主旋律电影,我们暂且称其为主旋律3.0,即在商业叙事里,放大那个年代抗美、抗蒋的背景,强调人物的家国情怀和牺牲,吃主旋律红利。
在陈思诚的笔下,容金珍明确地变成了一个为家为国觉醒、奋战的天才式英雄人物,而且是一个没经历磨难就成为英雄的英雄。
他与其说是被时代和命运“挟持”,不如说是拿了开挂的大男主剧本,连续遇到几个贵人,给他启蒙的洋先生,收养他的校长,发掘他的数学导师,带他进701工作的局长,以及暗恋他的表姐和喜欢他的小梅。
电影的结尾,容金珍没有疯,而是在完满地完成工作任务,让出功劳,救了导师,实现了妻子的愿望后,坐在椅子上安静地去了。
这样的处理,让容金珍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大大减弱,他和时代的关系,他身上的悲剧性,也被冲地很淡,传记片最核心的人,变得无足轻重。观众看不到他天才的一面在哪儿,他疯子的一面又在哪儿,看到的只是一个解密全靠做梦的神人。
虽然制作上有各方大咖的助力,极尽华丽,可一回到文本和镜头语言细看,处处还是陈思诚的审美、趣味和习惯。
在讲故事的方式上,陈思诚还是那么直白和俗套,且什么都想要。
拍容金珍是个天才,就让他第一次上希伊斯的课马上去解题,希伊斯把他拽下来骂一顿,镜头一转,希伊斯又跑他家里去道歉,说你是个天才。
拍701局的严肃和神秘,就让他们着装起范儿,行动紧张,甚至行事粗暴,这种脸谱化的可劲儿塑造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帮派气质。
拍表姐暗恋容金珍,分别的时候不说出来,就必须见不到的时候思念写信,然后托人带口信表白。拍小梅喜欢容金珍,就安排了两次偶遇,然后突然约会,滚床单。
这样堪比偶像剧的感情戏,放在全片来看,存在的必要性并没有那么大,可陈思诚不这么想,这是他认为的可以丰富人物,满足观众的类型手段。
想展现作为作者的表达,就在电影里用字幕打出来中心思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密码……这一生就是解密的过程。生怕别人总结不到。
为了显得高深,让观众离场后继续解读,拍一个明显会让人想到《盗梦空间》的彩蛋。可观众一头雾水,看到的只是“自恋”。
这种目的明确、只走过场,而不从细处用心的讲故事方式,让观众像是在看一个故事梗概、人物简介,而不是真正在看一个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心跟着他喜跟着他悲。
也因此,花大力气制造的视效奇观,变得愈发油光锃亮,视觉与叙事,并没有完美融合到一起,像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绣花枕头。